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新模式落地 山东港口实现1小时极速通关
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新模式落地 山东港口实现1小时极速通关
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新模式落地 山东港口实现1小时极速通关
7月1日,在山东港口威海港,随着“山港烟台”轮鸣笛启航,标志着山东省(shāndōngshěng)港口集团(jítuán)创新打造的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新模式(móshì)(móshì)正式启动。作为该模式的首个试点船舶,这艘巨轮承载着山东港口群协同发展(fāzhǎn)的新使命,率先在威海港揭开了港口物流智能转运变革的序幕。这一创新模式的全面运行,不仅是山东港口深化协作的里程碑事件,更意味着我国北方(běifāng)港口群在智慧化、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为推动跨境物流降本增效(jiàngběnzēngxiào),在山东省委、省政府(shěngzhèngfǔ)统筹部署及相关部门支持下,山东港口集团与青岛海关紧密协作,对标先进经验,立足(lìzú)山东半岛港口资源(zīyuán)禀赋与区位优势,创新推出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模式。
青岛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张勇表示:“智能转运(zhuǎnyùn)模式以海运舱单为主线贯通物流全链条,依托海关智能化(zhìnénghuà)监管系统,实现进出口企业‘一次申报、一次查验、一次放行’,通过优化转关模式,将舱单放行时间由(yóu)45小时大幅压缩至1小时以内,单票申报数据由40余项减为6项。”这种“制度创新(chuàngxīn)+技术(jìshù)赋能”的(de)双轮驱动,有效打破了传统港口协作的区域壁垒与行政边界,重构了协同机制。通过整合(zhěnghé)物流环节,集装箱疏运实现“一次委托、一单到底、全程无忧”,为全国(quánguó)港口群协同发展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“山东方案”。
“山港通”的深度协同效应充分释放了港口(gǎngkǒu)综合动能(dòngnéng)。通过战略统筹优化港口群资源,实现场地、人力、设备全域联动,资源整体周转率(zhōuzhuǎnlǜ)提升20%以上,有效带动属地产业链发展。流程(liúchéng)的精简与资源的整合,不仅加速了“公转水”业务落地和绿色低碳物流(wùliú)转型,也有效缓解了区域公路交通压力。某物流公司调度总监赵先生深有感触:“以前为赶(gǎn)时效常选公路运输。现在走内支线海运更经济,碳排放大幅降低,还(hái)避开了长途拥堵,真正是绿色省心。”
作为首发试点,威海港凭借稳步增长的支线运输业务量和充足的货源需求,为“山港(shāngǎng)通”落地(luòdì)提供了坚实基础。首航船舶“山港烟台”轮满载(mǎnzài)精矿砂、橡胶、烟胶片等货物,从威海港出发,经青岛港中转后,将(jiāng)出口至东南亚、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。
据了解,“山港通”模式在威海港试点成熟后,将(jiāng)逐步推广至山东港口集团所属各港口、港区,最终实现全省覆盖。在青岛海关创新支持下,这一进程将持续深化(shēnhuà)山东港口群(qún)一体化发展水平,为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、服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(zhīchēng)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(zhāngqiáng)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